以下为您精选100条书法金句:
一、书法本质与境界
1. 书之妙道,神采为上,形质次之,兼之者方可绍于古人。——王僧虔
2. 书法亦就佛法,始于戒律,精于定慧,证于心源,妙于了悟,至于极也,亦非口手可传焉。
3. 作书如做人,率真则性灵现,性灵现则趣生。——傅山
4. 书,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
5. 学书者有两观:曰观物,曰观我。观物以类情,观我以通德。——刘熙载
6. 字为心画。——扬雄
7. 书肇于自然。——蔡邕
8. 笔下龙蛇似有神。——张怀瓘
9. 玄妙之意,出于物类之表;幽深之理,伏于杳冥之间;岂常情之所能言,世智之所能测。——张怀瓘
10. 夫书者,英杰之馀事,文章之急务也。虽其为道,贤不肖皆可学,然贤能之常多,不肖者能之常少也,岂以不肖者能之而贤者遽弃之不事哉!——朱文长《续书断》
二、书法技巧与方法
1. 一点成一字之规,一字乃终篇之准。——孙过庭
2. 用笔在心,心正则笔正,笔正乃可法矣。——柳公权
3. 欲书之时,当收视反听,绝虑凝神,心正气和,则契于妙。心神不正,书则欹斜;志气不和,字则颠仆。——虞世南
4. 藏头护尾,力在字中,下笔用力,肌肤之丽。故曰:势来不可止,势去不可遏,惟笔软则奇怪生焉。——蔡邕
5. 凡学书字,先学执笔。——欧阳修
6. 把笔无定法,要使虚而宽。——苏轼
7. 指实掌虚,腕平掌竖。——蒋和
8. 意在笔先,然后作字。——王羲之
9. 盖有学而不能,未有不学而能者也。——苏轼
10. 夫用笔之法,先急回,后疾下;如鹰望鹏逝,信之自然,不得重改。——王羲之
11. 缓笔定其形势,忙笔会其懋情。——王羲之
12. 大抵腕竖则锋正,锋正则四面势全。次实指,指实则节力均平。次虚掌,掌虚则运用便易。——李世民《笔法诀》
13. 夫书禀乎人性,疾者不可使之令徐:徐者不可使之令疾。——蔡邕《石室神授笔势》
14. 夫马筋多肉少为上,肉多筋少为下;书亦如之,皆欲骨内相称,神貌洽然。——张怀瓘《六体书论》
15. 书尚清而厚,清厚要必本于心行。不然,书虽幸免薄浊,亦但为他人写照而已。——刘熙载《艺概》
16. 凡作楷,墨欲干,然不可太燥。行草则燥润相杂,以润取妍,以燥取险。墨浓则笔滞,燥则笔枯,亦不可知也。——姜夔《续书谱》
17. 横不能平,竖不能直,腕不能展,目不能注,分布终不能工;分布不工,规矩终不能圆备;规矩有亏,难云法书矣。——项穆《书法雅言》
18. 学书未有不从规矩而入,亦未有不从规矩而出。——朱履贞《学书捷要》
三、书法修养与内涵
1. 古之善书者多寿,心定故也。人能定其心,何事不可为。
2. 清心寡欲,字生精神,是亦诚中形外之一证。
3. 渣滓去,则清光来,若心地丛杂,虽笔墨精良,无当也。
4. 故书也者,心学也;写字者,写志也。——刘熙载《艺概》
5. 学术经论,皆由心起,其心不正,所动悉邪。柳公权曰:心正则笔正。——项穆《书法雅言》
6. 人品既殊,性情各异,笔势所运,邪正自形。——项穆《书法雅言》
7. 书之心,主张布算,想像化裁,意在笔端,未形之相也;书之相,旋折进退,威仪神采,笔随意发,既形之心也。——项穆《书法雅言》
8. 览天地之心,推圣人之情,折疑论之中,理俗儒之诤。——赵壹《非草书》
9. 喜即气和而字舒,怒则气粗而字险,哀即气郁而字敛,乐则字平而字丽。情有重轻,则字之敛舒险丽,亦有深浅,变化无穷。——陈绎曾《翰林要诀》
10. 书道妙在性情,能在形质。然性情得于心而难名,形质当于目而有据,故拟与察皆形质中事也。——刘熙载《艺概》
11. 书者,散也。欲书先散怀抱,任情恣性,然后书之;若迫于事,虽中山兔豪不能佳也。——蔡邕《笔论》
12. 故以道德、事功、文章、风节著者,代不乏人。论世者,慕其人,益重其书,书人遂并不朽于千古。——朱和羹《临池心解》
13. 立品之人,笔墨外自有一种正大光明之概。——王妤
14. 笔墨亦由人品为高下。——方薰
15. 写字者,写志也。故张长史授颜鲁公曰:“非志士高人,讵可与言要妙?”——刘熙载《艺概》
16. 夫书者,神奇之技也,非志士高人不能为也。——朱长文《续书断》
17. 人品既高,书品不得不高。人品不高,落墨无法。——杨守敬
18. 学书须要胸中有道义,又广之以圣哲之学,书乃可贵。若其灵府无程,政使笔墨不减元常、逸少,只是俗人耳。——山谷文集
19. 观其书,有以得其为人,则君子小人必见于书。是故君子之学,博于外而尤贵精于内,论诸书者,莫先于论人品。——刘熙载《艺概》
20. 心粗气浮,百事无成。书虽小道,亦须静定。——潘逢元
四、书法与生活、自然的关系
1. 书之要,统于“骨气”二字。——刘熙载《艺概》
2. 书画清高,首重人品,品节既优,不但人人重其笔墨,更钦仰其人。——松年《颐园画论》
3. 书若人然,须备筋骨血肉,血浓骨老,筋藏肉莹,加之姿态奇逸,可谓美矣。——康有为《广艺舟双楫》
4. 夫书者,先默坐静思,随意所适,言不出口,气不盈息,沉密神采,如对至尊,则无不善矣。——蔡邕《笔论》
5. 或寄以骋纵横之志,或托以散郁结之怀。虽至贵不能抑其高,虽妙算不能量其力。——张怀瓘
6. 婉若银钩,漂若惊鸾。——索靖
7. 飘若浮云,矫若惊龙。——王羲之
8. 龙跳天门,虎卧凤阙。——萧衍
9. 云鹤游天,群鸿戏海。——萧衍
10. 写字如画狗,越描越丑。
11. 字怕练,马怕骑。
12. 挥毫落笔如云烟。——杜甫
13. 时时只见龙蛇走。——李白
14. 若教临水畔,字字恐成龙。——韩渥
15. 如清风出袖,明月入怀。——李嗣真
16. 无声之音,无形之相。——张怀瓘
17. 玄妙之意,出于物类之表;幽深之理,伏于杳冥之间;岂常情之所能言,世智之所能测。——张怀瓘
18. 体象卓然,殊今异古。落落珠玉,飘飘缨组。——张怀瓘
19. 或重若崩云,或轻如蝉翼;导之则泉注,顿之则山安;纤纤乎似初月之出天涯,落落乎犹众星之列河汉。——孙过庭《书谱》
20. 疾风吹劲草,烈火炼真金;不经寒霜苦,安能香袭人。锋自磨砺出,玉乃雕琢成;人而不苦练,焉能艺精深。
五、书法的审美与感悟
1. 书之美,美在风格多样;书之妙,妙在韵味无穷。
2. 书法之妙,全在运笔;运笔之妙,在于用锋。
3. 字势雄逸,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阙。——萧衍
4. 形者,其形体也;神者,其神采也。形无神不活,神无形不存。
5. 书法之美,如诗如画,如梦如幻。
6. 以形写神,形神兼备,方为书法之上品。
7. 书贵熟,熟则乐;书忌熟,熟则俗。
8. 学书在玩味古人法帖,悉知其用笔之意,乃为有益。——松年
9. 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取法乎中,仅得其下。——唐太宗
10. 学书须先楷法,作字必先大字。大字以颜为法,中楷以欧为法,中楷既熟,然后敛为小楷,以锺王为法。——苏轼
11. 凡作书,无论何体,必须筋骨血肉备具,筋者锋之所为,骨者毫之所为,血者水之所为,肉者墨之所为,锋为笔之情,水为墨之髓。——清.包世臣《安吴论书》
12. 故学书全无贴意,如旧家子弟,不过循规蹈矩,饱暖终身而已。——清.钱泳《书学》
13. 学书者,既知用笔之诀,尤须博观古帖,于结构布置,行间疏密,照应起伏,正变巧拙,无不默识于心,务使下笔之际,无一点一画,不自法帖中来,然后能成家数。——清.冯武《书法正传》
14. 先资政公曰:凡书未成家者,宜日与古帖为缘,无论何帖,皆足以范我笔力。——清.梁章钜《学字》
15. 学书须步趋古人,勿依傍时人。学古人须得其神骨,勿徒其貌似。——清.梁谳《平书贴》
16. 凡临古人书,须平心耐性为之,久久自有功效,不可浅尝辄止,见异既迁。——清.梁章钜《学字》
17. 取古人之长,补己之短;借古人之法,开己之悟。
18. 书法之美,在于线条的韵律,在于结构的和谐,在于墨色的变化。
19. 欣赏书法,如品茗饮酒,需慢慢品味,方能领略其中韵味。
20. 书法之境,或雄浑豪放,或婉约细腻,或古朴典雅,或清新自然,各有其独特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