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台老僧》
唐·贯休
独居无人处,松龛岳色侵。
僧中九十腊,云外一生心。
白发垂不剃,青眸笑转深。
犹能指孤月,为我暂开襟。
赏析
这首诗是晚唐名诗人对禅衲淡泊清静、超然世外的境界的热情礼赞,字里行间,流露出令人开怀的禅悦。
天台老僧仿佛是佛性的化身。他孤独而自在地居住在一个无人侵扰的深林中,已经度过了九十个春秋;他的心已与云外的天地融合为一体,不再有人间的烟火。然而他的意态是那样灵动、潇洒:长长的白发披垂在肩上,他开怀一笑时,明亮的眸子闪闪发光,显得十分自在、旷达、乐观。那对着孤月敞开胸襟的举动,又是何等的畅快。老僧简直就是一位活佛,显示了任运自在、自由畅快的禅境。
对僧人的礼赞诗着名的还有《终南僧》。诗云:“声利掀天竟不闻,草衣木食度朝昏。遥思山雪深一丈,时有仙人来打门。”描写了山僧淡泊名利、无欲无求、与仙人为伴的自在生活与纯净的心境。
贯休是一位精于诗作、为得好诗而呕心沥血的诗匠。他曾在《偶作》中述怀道:“无端为五字,字字鬓星星。”从本诗中读者自可寻觅芳踪。
《招友人宿》
唐•贯休
银地无尘金菊开,紫梨红枣堕莓苔。
一泓秋水一轮月,今夜故人来不来?
赏析
这首小诗是诗人面对山寺的深秋清景,不耐独赏,殷勤招友同住而写的。
清晨。严霜铺地,洁白如银,纤尘不染; 百花凋零,唯有傲霜的秋菊绽开金黄的花瓣。山寺的环境洁净、幽雅,“故人来不来”呢?——诗人暗自寻问。
白昼。熟透的紫梨、红枣,无人采摘,听任其悄然堕落在莓苔上,此番景象颇有“水流云在”的意味。这里没有俗务萦心,没有闲人相扰,散淡自在,“故人来不来”呢——诗人再次暗自寻问。
夜晚。万籁俱寂。唯有当空的皓月,满地的秋水,映着诗人孤寂的身影。月光清冷,秋水明澈,这是多么清虚、澄净的境界呵! “今夜故人来不来?”——诗人殷切地呼唤。
通篇诗的语言明快流畅,笔调轻灵,意境清幽。诗的前三句抓住山寺从早至晚的景色特征,写出山寺的清净、幽雅,层层渲染,写得极有韵致,在平淡的叙说中含蕴着深切的情意,将“招友人”的主题烘托得十分鲜明。尤其是最后那句“今夜故人来不来”,问得那么亲切,充满了期待之意。从全诗的气韵看,诗人盼友多时,今日又是从早盼到晚。此刻,夜色已深,诗人仍在期待: “今夜来不来呢?”或许就要来了吧? 一个问句,余韵悠悠。
贯休的这首诗虽有禅家的空寂之境,但还是清新可玩。深秋景象不免萧条,但诗人运用“银”、“金”、“紫”、“红”这几个色彩鲜明的字眼,使全诗的韵调在清逸中透出浓郁生气,正好与诗人招友的盛情厚意相协调。
野居偶作
唐•贯休
高淡清虚即是家,何须须占好烟霞。
无心于道道自得,有意向人人转赊。
风触好花文锦落,砌横流水玉琴斜。
但令如此还如此,谁羡前程未可涯。
赏析
修道的方法有种种不同,入道的门径亦有种种,然其终归目的都是一个,即得道。而得道在于心与道打成一片,不知有何区别,《维摩诘经》所谓“心净国土净”,《坛经》所谓“直心是道场”。既如此,修心而使之高淡清虚便是,又何须一定在名山胜水中修。诗人贯休以为,在在处处都可修心,他自己也一定是随意地在一个野居之所居处下来,而写成这首小诗。
他的随意,也就是无心,而无心即为得道。所谓无心,即将过去的种种知见全部丢掉,还以一个人的本来面貌,这才是得道的境界。有心追求道,也就有了道与人的区别,好比“你”有意地去结交人,别人会对“你”的目的产生怀疑因而疏远“你”。无心于道才是道与人合一的最高境界。比如风本无心吹,花本无心落,但风吹花落却织成了最美丽的图画;石阶无心斜,溪水无心流,而阶前流水声奏出了最悦耳动听的乐曲。
这样一种无心随意的生活,便是最为理想的生活了,除此之外,还有什么值得追求呢。贯休该诗以说理及写景相结合,表现了野居生活中体味的禅道与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