梧桐文章网 手机版

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中药材白及高产设施栽培技术试验示范种植取得突破性实效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9-05 01:05:00    

近日,贵州省农业农村厅、贵州师范大学、黔南州平塘县农业农村局等有关专家,分别对贵州省农科院中药材研究所在平塘县兔场镇龙兴村、牙舟镇卡罗村,实施的中药材白及大田常规种植与高产设施栽培技术试验示范种植,进行现场实测。

在平塘县兔场镇龙兴村、牙舟镇卡罗村的白及试验示范种植基地,专家组随机抽取3个样方,分别对大田常规种植与高产设施栽培的中药材白及茎长、茎粗、单叶面积、全株重、茎叶重、块茎鲜重等农艺性状,进行测量、测产。同时,对两种不同种植模式实测结果进行了比较分析,得出高产设施栽培比大田常规种植的白及茎长平均提高2.02倍,茎粗提高1.53倍,单叶面积达到了大田常规种植的4.16倍。而白及块茎鲜重平均亩产为3270斤,较传统大田常规种植亩产2370斤增幅达38.0%,产量明显提高。

根据现场实测结果,专家组还进一步进行了认真分析和讨论。从高产设施栽培种植的白及叶片形态来看,多为宽叶类型,叶片宽大肥厚,这样就显著提升了光能捕获效率和光合产能潜力,为白及块茎物质积累奠定坚实基础;从营养生长性状、产量及药材品质等方面系统分析,高产设施栽培种植,在促进白及高产、优质、高效方面潜力巨大,为中药材的现代化生产提供了科学依据和实践范例。高产设施栽培的经济系数(86.6%)虽然略低于大田常规栽培的经济系数(88.9%),但其产量提升仍主要在于植株整体生物量的显著增加。因此,高产设施栽培下,在保持较高养分利用效率的同时,显著提高了白及块茎的绝对产量,从而经济效益明显得到提升。

省农科院中药材研究所科技人员莫远琪现场详细介绍,从2023年8月至9月,先后在平塘县兔场镇龙兴村实施白及大田常规种植80余亩、牙舟镇卡罗村实施白及高产设施栽培试验示范种植50亩。通过近几年的试验示范种植研究与实践,成功总结出了高产设施栽培种植模式,完全可以精准调控环境因子,如温度、湿度、光照和水肥供应,显著减轻了外界环境胁迫,提高了光合效率和次生代谢产物的合成。这种集约化的栽培模式,不仅保障了白及的生长健壮,还显著提升了其药材的“安全、有效、稳定、可控”特性,为中药材的绿色生产提供了可靠路径。另外,前期还对高产设施栽培种植的白及进行了送样品质检测,检测结果白及总灰分含量为2.1%,二氧化硫残留量为35.5毫克/公斤,远低于国家药典标准。更为重要的是,白及苷含量达到6.1%,显著高于药典标准(≥2.0%)。通过高产设施栽培试验示范种植,不仅能提升白及的产量,还在有效成分积累方面,表现出显著优势。

据悉,贵州省农科院中药材研究所中药材科研团队,通过自己选育的马鞍型白及驯化苗,在平塘县牙舟镇卡罗村实施白及高产设施栽培试验示范种植,集成“大棚+遮阳网+防虫网+喷灌+高垄有机肥”的技术体系,并全过程贯彻GAP,真正体现“良种、良法、良态”的现代化农业理念。该基地在白及栽培方面,成功实践达到了高产、优质、高效和安全生产的多重目标。

专家组认为,高产设施栽培试验示范种植取得突破性成效,不仅为中药材白及的现代化栽培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技术模板,也为其他珍稀兰科药材的栽培种植技术,提供了重要参考。未来,随着设施农业技术的进一步推广和应用,白及等中药材的产量和品质有望实现更大突破,助力乡村振兴和中医药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取得这一成效,不仅突破了传统认知,为中药材种植开辟了新路径,也为农业现代化和乡村振兴注入了新的生机活力。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张云开

编辑 邓钺洁

二审 梁圣

三审 刘皓

顶 ↑ 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