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恩来总理接见陈君葆一行。
1937年7月,卢沟桥的炮火打破了中国大地的宁静。当战火向全国蔓延时,以郑振铎为首的爱国人士,担忧珍贵古籍落入敌手,纷纷为国宝寻求安全避险之地。
在战火纷飞的年代,哪里才是文化珍宝的安身之所?郑振铎、徐森玉等人几经考虑,决定先运到香港,再转缅甸仰光,然后由仰光经滇缅崎岖山路运往重庆。香港大学冯平山图书馆曾作为这批珍贵古籍的临时安置地,由许地山教授及陈君葆馆长负责接收。不料,1941年8月4日,许地山突然逝世,护书重担就全落在陈君葆的肩上。
陈君葆守护的这批国宝级古籍,来自北京大学图书馆、南京中央图书馆,共计111箱近3万册。既有郑振铎等人在“上海保存同志会”的珍品,如堪称嘉业堂藏书精华的明刊本1200余种、抄校本36种(含明嘉靖版《三国演义》、抗倭史料《嘉靖东南平倭通录》等罕见文献),又有玉海堂、风雨楼所藏宋、元、明珍本,如宋版《五臣注文选》、元刊《乐府新编阳春白雪》,还有《脉望馆钞校古今杂剧》242种(其中半数佚失剧本仅抄存于此,为戏剧史孤本)。另有其他机构寄存的文献,包含北平图书馆70箱、岭南大学20箱、中华图书馆协会210箱等。其中不少珍本孤本,用“一片书页一片金”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
陈君葆(1898-1982)。
陈君葆(1898-1982),出生于广东香山(今中山)三乡镇平岚村,是香港文化界知名人士、爱国教育家、文学家、社会活动家。1941年参加宋庆龄在香港组织的“保卫中国同盟”(简称“保盟”),支援八路军抗日战争。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多次作为香港代表参加广东省人民代表会议及政协会议,更获周恩来总理三次接见。陈君葆从1934年起任港大中文学院教席,兼任冯平山图书馆馆长和港大秘书。谁曾想到,图书馆馆长这一长期面对故纸堆的职位,却在民族危亡之际成为中华文脉的守护者。
上世纪四十年代的冯平山图书馆。
1937年12月24日,一批珍贵书籍从广州运抵香港。当日虽是假期,但陈君葆仍和许地山一起,亲自到码头去办理,可见他们对文化珍宝的重视。这些书分期分批寄到香港,许、陈二人在交通极不方便的情况下,常常以步代车,不顾辛劳,勉力完成护书使命。书籍到港后,要将纷乱的书堆重新登记整理,当时他们就请了叶恭绰、冼玉清、徐信符等文化人协助,整理出为数三万册,共111箱的藏书。
1938年1月12日,第一批“居延汉简”抵港,这是在西北居延河畔发现的汉代木简,内容绝大部分为汉代边塞上的屯戍档案,历史价值极其珍贵,被誉为二十世纪中国档案界“四大发现”之一。陈君葆极为重视,在1月6日日记中写道:“徐森玉的汉代木简共五箱,今日用副监督的名义存在上海汇丰银行的保险箱里,午间由我亲自送去。”运抵香港的汉代木简共一万多件,陈君葆又与运简来港的沈仲章组织人力,为繁多的汉简进行整理及拍摄记录。值得一提的是,这批汉简的释文签三千余件,现仍完整地保存于香港大学冯平山图书馆。
香港大学冯平山图书馆保存的汉简释文签。
正当珍籍整理妥当,太平洋战争爆发了,原打算将古籍经香港运往仰光的水路已经断绝,只好转移至大洋彼岸的中国驻美大使馆。在陈君葆的安排下,111箱书全都写上“寄给华盛顿中国驻美大使胡适博士,中英文化协会香港分会秘书陈君葆寄”的英文字样,并等待1941年12月6日由“格兰总统号”邮轮运走。想不到战争形势日趋紧张,该邮轮在香港码头只停泊了三个小时,来不及装载货物,就急急开走了。111箱书籍远航之事就这样被搁置下来。然而,“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事过不久,就传来令人震惊的消息:“格兰总统号”在马尼拉港外被日军炸沉。这些古籍有幸避过被战火毁灭的厄运,实属万幸!
正当古籍在冯平山图书馆等待安全转移之际,香港于1941年12月沦陷。没几天,冯平山图书馆就被日军封闭了,日军把看守人赶出去,门上钉上一块木牌,上面写着“枪杀”等字样。接下来,日本宪兵队长平川在设立于香港牛奶公司的“调查班”内,对陈君葆馆长及刘姓馆员进行长时间的盘问。日寇诬蔑陈君葆“通敌”,盗卖中国的古物,硬说那111箱不是书籍,而是故宫博物院运出来的宝物,打算卖给美国,逼迫陈君葆承认。那天晚上,陈君葆被扣留在万国银行顶层的一个小房间,关押了一整夜。第二天一早,平川又带了三个所谓“专家”,到冯平山图书馆去看书,还盘问了副校长史洛施,然后才把陈君葆有条件地“释放”,要求他每天到“调查班”报到。日寇派兵到冯平山图书馆日夜看守,逼迫陈君葆与各馆员参与管理由日寇控制的图书馆。
在此情况下,陈君葆的心沉入谷底,面临着生死抉择:离开香港避难,还是留下来守护中华文明的火种?他选择了后者,更作了最坏打算。陈君葆忍痛将妻儿送往澳门和内地,忍辱负重,独自一人留在香港,每天与虎狼周旋,心中系念的就是这111箱珍贵古籍的安危。时隔不久,日寇终于动手了,1942年1月底,陈君葆亲眼看到这批宝书被日寇搬离香港大学。至于到底搬到了何处,当时虽然无法查究,但陈君葆坚信这批宝书被日寇盗走了。陈君葆看着空荡荡的库房,悲痛不已,在日记中写下“心如刀割,但护书之志不可夺”。此后,他一直铭记于心,一有机会就想方设法寻回国宝。
教育部清理战时文物损失委员会致陈君葆函。
1945年8月,日本宣布投降,香港三年零八个月的艰难痛苦岁月成为历史,陈君葆又开始积极找寻这3万册宝书的踪迹。在香港没有发现,审问战犯也无结果,他认定这批古籍已被盗往日本。陈君葆深知,111箱古籍多流落异邦一天,就多一分永久失散的危险。
老天不负有心人,在陈君葆的不断努力下,事情总算有了突破。战后不久,陈君葆得知外国友人博萨尔(Boussard)将随远东委员会赴东京审问战犯,立即致信托付:“务请留意我国被劫古籍的下落,尤以111箱书为要。”1946年6月,陈君葆终于接到好消息,兴奋得彻夜未眠,并在6月16日的日记中记下这一喜讯:“博萨尔给马提太太的信,说在东京上野公园发现111箱书籍,叙述很详细,他写道:‘同时,除了我自己的书籍外,我又在上野公园的帝国图书馆发现自香港移来的中国政府的书籍。我立即报告东京的中国大使馆,把陈君葆信内的记述告诉了他们。因此,我希望中国政府不久将得回那整部图书,但最好陈君葆也写信到东京的英国或中国的大使馆取回,把详细内容举出,说明什么书曾从港大搬出,则当然能全部收回无疑。请为我们多谢陈君葆,并告诉他那些书是先寄到东京的参谋部,再从那里移到文省部,或更由文省部转移至上野公园帝国图书馆,其时约为1944年夏季。’”
陈君葆得悉111箱古籍的下落之后,立即写信给当年国民政府的教育部长,希望尽快取回该批古籍。1946年7月11日,陈君葆就接到国民政府教育部次长杭立武的回信,说这批书已全部找回了。这是国宝之大幸,也是众多爱国人士保护国宝的巨大胜利!在整个过程中,陈君葆无疑起着关键作用,称得上厥功至伟!
今天,当我们轻抚陈君葆日记时,仍能感受到3万册古籍的传奇与一位爱国文化人士的身影在书页间栩栩如生!
本文作者整理的《陈君葆日记》。
除了守护珍贵古籍外,陈君葆还投身“保卫中国同盟”,成为文化抗战的先锋。陈君葆加入“保盟”后,受到宋庆龄的欢迎:“久闻您对我们工作的同情,今日得到您的相助,再好不过。”陈君葆则以“文化抗战,义不容辞”自我期许,自我鞭策。陈君葆在“保盟”担任宣传工作,主持《保盟通讯》的编译。他翻译的《日本南进侵略》和撰写的《保卫中国同盟三年来工作报告》,对团结抗日起了巨大的宣传作用。在“保盟”举办抗日筹款的“一碗饭运动”中,陈君葆站在主席台上庄严宣布:经过两个月的募捐活动,共筹得2214495港元和615元国币。他洪亮的声音穿透热闹的会场:“每一碗饭都是射向敌人的子弹,每一分钱都是民族救亡的希望!”
《保卫中国同盟三年来工作报告》。
“保盟”在香港的成就更得到毛泽东主席的赞扬,抗战胜利后的1945年,毛主席在重庆就曾亲口对宋庆龄女士大加赞赏:“孙夫人,边区人民让我转达他们对您的问候和谢意!在抗日战争最艰苦的年代里,您为八路军和新四军提供了最紧急的药品和物资,您不知道这一切对我们的帮助有多大!”
除了上述贡献以外,陈君葆还曾保护香港的各处藏书以及非常重要的人事档案。宋庆龄、孙中山秘书李仙根等人的珍贵藏书,因为他的努力而得到完整保护。英王颁授给陈君葆O.B.E勋衔,表彰他在香港沦陷期间护存人口出生档案的特殊功勋。陈君葆在此期间的英勇顽强精神,感动了社会各界。学者孙述万给陈君葆的信这样写着:“台端及留校港大同仁,被迫在敌人铁蹄下从事地下文化工作,论功绩不亚于前方浴血将士。”著名诗人柳亚子在赠诗中借古代名人赞美陈君葆:“大节临危能不夺,斯文未丧慰平生。萧何劫后收图籍,阮籍垆头证性情。”1955年12月,陈君葆组织、陪同港大英籍教授到内地访问,受到周恩来总理在西花厅的亲切接见,周总理紧握着他的手说:“君葆先生护国宝之功,人民不会忘记。”
柳亚子《山村道畔喜晤陈君葆先生奉赠一律》手迹。
在民族生死存亡的关头,陈君葆冒着生命危险,忍辱负重,忍饥挨饿,不辞辛劳,奋勇保护我国文化珍宝,完全是出于他的一片爱国之心。他“自束发受书以来,就知道爱国是天经之地义的事”,从小就藏下爱国心志。1942年4月27日,他在日记中写道:“不过慷慨赴义,我从来就是这样的态度,冯平山图书馆的事,本来我可以置之不理的,但为着中央图书馆的一批书,为着要顾全别人,我竟动于一个‘义’字而不顾一切了。”同月28日日记又这样写着:“‘人格’两字不只为尧舜讲的,没有地位的人难道什么都可以做,难道就不讲人格了么?这种叫子孙去乞取周粟,好便利自己博取夷齐美名的人生哲学,我完全不取。义与不义,我以为应问动机,不能单问行为。”是的,陈君葆的“义”,就是民族大义、国家大义,这大义的光芒照亮了陈君葆人生全程!
杭立武致陈君葆函。
新中国成立后,陈君葆遵照周恩来总理的指示,继续留在香港工作,创造新的功绩,如帮助国家在港收购珍贵文物及大批古钱币,主编《环球文摘》宣扬新中国的成就,联络外国驻港机构,为打开外交局面效力。所有这些,无一不体现着他的爱国情怀。(本文作者为陈君葆先生女婿,《陈君葆日记》整理者)
谢荣滚
责编 刘小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