梧桐文章网 手机版

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顶层设计指引,“海洋+AI”还将掀起怎样的“浪花”?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9-09 10:12:00    

近日,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明确将海洋领域作为“人工智能+”的重点行动方向之一。

政策红利之下,沿海省市迅速行动、加快入局:浙江提出,加快推动“人工智能+海洋”发展,力争三年打造10个以上标志性应用场景;深圳发布“AI+海洋”行业应用场景清单,涉及三大类60项。

9月8日,2025海洋合作发展论坛在青岛开幕,来自68个国家和地区的嘉宾齐聚一堂,共同探讨“从蔚蓝到未来”的无限可能,“海洋+AI”成为重点议题。

2025海洋合作发展论坛开幕 韩星 摄

海洋是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要地,当广袤的大海遇上“开挂”的AI,会激荡出怎样的“浪潮”?


一支动力强劲的船桨


一位诗人曾叩问:人们眺望大海,既望不远,也看不深,但有什么能阻挡那凝望的目光?

面对无垠海洋,人类虽渺小,却从未停止亲近与追寻的脚步。而今,AI正化作一支得力的“新桨”,让我们更好地奔赴那片深蓝。

解码“深蓝密语”,这位“助手”聪慧好学。海洋浩瀚、复杂而多变,破译其秘密难度极大,而AI正试图摸清大海的“脾气”。

青岛国实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研究院副院长、高级工程师苏亮打了个比方:海洋AI大模型像一个天才学生,疯狂学习由文字、图像、声音、科研数据等构成的“知识海洋”,从中捕捉规律、沉淀智慧,逐步成长为兼具理解、推理与生成能力的“海洋大脑”。

就像国实科技集团参与打造的“问海”海洋环境预报大模型,其计算效率相较数值模型提升3000倍。

国实科技集团打造的智慧船舶多智体协同平台

打理“海上生意”,这位“管家”贴心高效。AI赋能百业、降本增效,如同一位精打细算的“管家”,帮我们增值“蓝色财富”。

比如,传统海水养殖常面临“三怕”:怕水质污染、怕饵料浪费、怕病害频发。此次论坛同期举办的2025东亚海洋博览会上,“北冥智渔”渔业大模型展示了“水-饵-病”AI决策网络,可分析水环境、评估鱼类生长、智能投喂、预警病害,让养殖从“凭经验”走向“靠智慧”。

守护“蔚蓝心跳”,这位“卫士”敏锐可靠。精准识别污染物,自动生成巡查报告与问题清单,AI让海洋生态保护事半功倍。

青岛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的“智巡海湾”系统,可以“边飞边识、边传边报”,对岸滩垃圾、废水偷排、绿潮暴发等场景识别率达到95%,报告时效从24小时缩短至1小时。

AI,正融入海洋的脉搏,成为我们探索、利用与守护这片蓝的强大新伙伴。


一场不容迟疑的奔赴


我们栖息于一颗蓝色星球,无垠的海洋既是赖以生存的家园,更是决定未来竞争力的核心赛场。

何以破局?重在AI。

探索、利用和保护海洋,传统方式已逼近极限,AI正是打破瓶颈的关键钥匙。

海洋科研正因AI发生变革。中国海洋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部部长董军宇举例说,传统方法虽能推演海洋变化趋势,但精度有限;AI大模型却可实现高精度预测,助我们更深刻地认识海洋规律。

“人类探究某个事物可能需要千百年的知识积累,AI却可以在短时间内实现突破和超越,这可以看作人类智能的超级延伸。”

董军宇团队建设的“寒冰”大模型解决了北极海冰预测“报不准”“报得迟”等问题,是世界上空间分辨率最高的海冰密集度预报模型之一

海洋产业也因AI焕发新生。以港口为例,昔日人车交织、调度靠吼的劳动密集型场景,正被全自动化码头取代。今年5月,山东港口青岛港第13次刷新自动化码头装卸效率世界纪录,AI正是背后的赋能者。

前沿争夺,没有退路。

英伟达创始人兼CEO黄仁勋曾感叹,AI发展速度惊人,几乎每三五年就有一次重大突破。

海洋竞争,同样早已迈入“智能赛道”,诸多海洋国家与城市抢先布局,以争夺话语权、避免被边缘化。正如此次论坛上,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副总裁、公共事业军团CEO李俊风所说:“不学习就会落后,不加入也会落后!”

无人船艇、水下机器人……它们早已不是科幻概念,多种型号的产品在此次博览会上闪亮登场。谁掌握核心科技,谁就能扼住产业链的咽喉。抢占高地,不仅为利润,更为不被“锁在低端”。

2025东亚海洋博览会上,参观者了解无人艇相关装备 韩星 摄

有研究显示,美国曾长期主导AI海洋学研究,但中国在2017年实现反超,且近五年论文发表量还在猛增。这不仅体现了我们的科研实力,更折射出“AI入海”的巨大潜力与广泛应用。

必须奔赴的海,理应先行的路。

青岛坐拥深厚的“蓝色家底”:大批国家级海洋科研机构构成“创新策源地”,“4+4+2”现代海洋产业体系成为绝佳“应用试验场”,加之国家级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的战略地位——优势在我,更当争先。

在此次论坛上,青岛市海洋人工智能大模型产业联盟宣告成立,高校、院所、企业等将组团攻关,携手奔赴那片“智海”。


一轮解锁想象的进化



“当下,我们正在经历第四次人工智能浪潮,行业也迎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论坛上,AI如何与时俱进成为专家们热议的话题。

正如苏亮所讲,AI深刻改变着我们关心、认识和经略海洋的方式,成为不可或缺的“数字伙伴”,但它仍年轻,会犯错,也需持续进化。

这场“蓝色进化”将如何展开?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自主研发的全球高分辨率琅琊海洋大模型1.0,可一次性预报未来1至7天的温度、盐度、海流等全球海洋状态变量

更高的“智商”:夯实三大基石

数据、算法、算力是AI智慧的三大基石。数据如教材,决定AI认知的“天花板”;算法是学习方法,助力AI高效思考;算力则是运转的大脑,支撑一切智能实现。

青岛优势不少:建立了全球最大的海洋大数据存储体系,建成了全国首个海洋大数据交易服务平台,汇聚的海洋领域数据占全国的25%;培育了“瀚海星云”基础大模型、“问海”预报大模型等30余个海洋领域大模型;新上线的市算力调度服务平台2.0,形成覆盖全域的“算力一张网”……

不过,我们也面临数据碎片化、算法待优化、算力成本高等共性挑战。破解这些“成长的烦恼”,需不断夯实AI进化的智力底座。

海洋大数据交易服务平台


更稳的“落地”:深耕应用场景

“无场景,不智能。”北京通用人工智能研究院副理事长、常务副院长董乐在论坛上反复提及这句话。

未经场景检验的AI,不过是纸上谈兵。近年来,青岛在海洋气象、药物研发、资源勘探、文化旅游等领域梳理出近百个应用场景,为“海洋+AI”提供清晰“导航地图”。

未来,我们还需开放更多场景,搭建更多供需平台,推动AI与海洋业务深度“联姻”,让技术真正从“可用”走向“好用”。

青岛造“深蓝2号”大型智能深海养殖网箱与养殖工船开展联合收鱼作业 图源:新华社


更强的“后援”:培育跨界人才

既懂海洋、又懂AI的复合型人才稀缺,已成为制约“海洋+AI”发展的一大瓶颈。跨领域协作成本高、沟通难,也呼唤更紧密的产学研融合。

根据规划,青岛将构筑“海洋AI”人才高地,鼓励高校院所开设AI海洋学等前沿交叉学科,共建实训基地,建立“学科-产业-资本”的闭环生态,实现科研成果从“实验室”到“生产线”的快速转化。

无人驾驶卡车在青岛港自动化码头装运集装箱 图源:新华社


有人说,海洋的“新大陆”不在远方,而在AI与深蓝共舞的前沿。此刻,我们既是历史的见证者,也是未来的创造者。

顶 ↑ 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