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沂蒙山区的沃野上,一场静悄悄的科技革命正在重塑传统农业图景。当5G物联网智慧大棚的传感器将土壤湿度、光照强度等数据实时传输至云端,当北斗导航收割机在田间勾勒出精准的作业轨迹,当智能车位锁灭火装置守护着乡村电网安全,沂水县正以一个个鲜活的创新实践,诠释着“中国创造”扎根基层的生动内涵。
科技赋能农业的“新农具革命”
在黄山铺镇的旭阳现代农业合作社,80后村支书李成宝通过手机APP轻点屏幕,蒋庄村高标准农田里,埋设于地下的智慧微喷灌溉系统便悄然启动,水流混着养分直达作物根系。“水肥一体化项目把浇水施肥的误差控制到了毫升级,比传统灌溉省水40%,亩产却能提高10%以上。”李成宝抚过青绿的麦秆说道。
产业升级的“硬核突围”
在沂水经济开发区,宝美隆智能制造公司的数字化车间里,机械臂与数控机床协同作业,每年有18万台套工程机械精密轴件从这里下线。这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正用工业互联网重构传统制造:关键工序数控化率达92%,产品合格率提升至99.7%,成功打入卡特彼勒供应链。“我们自主研发的智能产线,让轴件加工精度达到头发丝的1/10。”董事长杨明霞展示着生产看板,实时跳动的设备状态数据、能耗监测曲线,见证着“沂水制造”向“沂水智造”的蜕变。
创新生态的“沂水密码”
这些创新突破并非偶然。翻开沂水县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一组数据揭示深层逻辑:全县研发经费投入强度达3.2%,建有省级以上科创平台21家,年技术合同成交额突破15亿元。在庐山新材料高科园,政府搭建的公共研发服务平台,让中小企业能以成本价使用高端检测设备;在人才公寓,11名博士带着智能装备项目落户创业;在乡村振兴大讲堂,农技专家手把手教农民操作智慧农机。
从智能农机穿梭的金色田野,到数字化车间闪烁的指示灯,一个个创新火种正汇聚成炬。这些发生在中国基层的创造故事,没有惊天动地的叙事,却以实实在在的改变,诠释着“了不起的中国创造”最动人的模样——它可能始于一个农技员的突发奇想,成于一家企业的执着攻关,兴于一方水土的生态滋养,最终在广袤大地上生长出改变未来的力量。
来源:今日头条·一帆风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