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人民日报中央厨房-思聊工作室】
在一个“旧的不去新的不来”的消费年代,你是否会想到,依然有人在执着地修理一个老旧的电水壶、不加热的小电锅、面板失灵的电暖风?当大冰箱、大彩电、大滚筒洗衣机越来越稀松平常的时候,还有人保留着一门修理小物件的手艺活?最近这段时间,一个记录家电维修的账号“超越家电维修”爆火,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内涨粉230多万。维修视频何以能快速俘获网友的心?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个话题。
“超越家电维修”虽然走红不久,但主角宋金波已经从事家电维修20多年了。点开发布的视频,最直观的印象就是朴实:稍显凌乱、看得出有些年头的店面;带着口音的顾客,带来使用痕迹明显的小家电;不同工具轮番上阵,叮当作响后,老板一声“好了”……第一视角带着观众贴近观察,动作行云流水,流程井然有序,配上节奏感极强的剪辑和BGM,家电发出正常工作声响的那一刻,让网友直呼解压。
正如博主在每则视频介绍中所说,“沉浸式体验修家电师傅的一天”。没有花里胡哨的运镜,不要故弄玄虚和夸夸而谈,真实的记录反而凸显了技艺让故障家电重焕新生的魔力,吸引无数网友点赞叫好。
动图来源:抖音博主@超越家电维修
如果说刚开始的观看更多的是出于好奇,看到最后就会发现视频吸引人的不只是技艺,还有难以言说的人情味和珍贵的回忆。“大肚子电视”、半自动洗衣机、金属高压锅、收音机、移动DVD……街坊四邻拿来的不乏有一些老式家电,已经用了这么多年,性能也不够好,在许多人看来都没有维修的价值了。但对于宋金波而言,能替顾客省的钱,必须省下来;承载顾客似水流年的载体,必须修好。
面对这些上了年头的物件,他不仅不嫌麻烦,还高兴于“七八年前囤的零件终于派上用场了”,实在找不到合适的零部件时,甚至从自家电器上拆下来用。费了大把力气之后,“5 块钱就行”“给我15元吧”“20元”……报价比实力更让网友出乎意料。真心换真心,正如网友评价:“这师傅真良心”。一句话,道出网友为他停留的原因。
翻阅评论区,不少网友分享出自己在家电维修上踩过的坑,“一人上一当,当当不一样”。从这个角度而言,“超越家电维修”的走红,或许是一种必然:因为对专业知识不了解,消费者在家电维修中处于弱势地位。现实中,不少人都经历过维修师傅以各种理由漫天要价的情形。前不久,315晚会曝光了维修平台“无病乱修、小病大修、虚假收费”行为。种种现象,共同塑造了人们对于这种朴实和高性价比的渴望。
在视频评论区,还有另一类评论占据大头——回忆自己童年遇到的手艺师傅。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如今人们的消费选择的多样性、便利性早已今非昔比。这类视频之所以能引发人们的集体追忆,也正说明:时光的珠流璧转,消费理念的洪炉点雪,改变不了一些恒定的东西。
一方面,这些服务实打实给生活带来了方便。修家电、改裤脚、配钥匙、磨菜刀……类似的便民服务,平时或许用不到,但要用时着急忙慌;另一方面,人们怀念的更是街坊邻里之间的烟火气。在修修补补的敲打声中,人与人之间的联系不仅仅是交易关系,而是一种面对面的信任。就像是宋金波在远道而来的顾客带的现金不够时说,“没关系,下次赶集的时候顺便带来就行”。情感的联结如此宝贵、总是动人。
技艺修理机器,热情安抚人心。谁说商业时代都是尔虞我诈、短斤少两?或许,正是这种“日用而不觉”的莫名瞬间,让滑动的手指为之停顿,让干涸的心灵感到解渴。
这正是:
指针沉沉漏更声,绣针密密锁裂痕。
毋忧岁月匆匆过,掌心厚茧拙守真。
大家晚安!
(文 | 徐 之)
本文来自【人民日报中央厨房-思聊工作室】,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