梧桐文章网 手机版

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数量位居全球首位 我国新增三处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5-22 14:14:00    

5月20日,联合国粮农组织公布新一批六处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其中中国三处,分别为中国德清珍珠复合养殖系统、福鼎白茶文化系统和甘肃什川古梨园系统。至此,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总数达到95处,其中中国25处,数量位居全球首位。

我国农业遗产数量全球居首

全球农业文化遗产是联合国粮农组织在全球环境基金支持下,联合有关国际组织和国家,于2002年发起的大型项目,旨在建立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及其有关的景观、生物多样性、知识和文化保护体系,并在世界范围内得到认可与保护,使之成为可持续管理的基础。

记者从联合国粮农组织了解到,2025年5月19日至21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系统科学咨询小组举行会议,在粮农组织旗舰计划框架下,正式认定上述六处遗产地。随着新一批遗产地的加入,粮农组织精心打造的全球农业文化遗产网络版图再次扩围提质,现已覆盖全球28个国家,共计95个遗产地。

在最新认证结果公布后,中国以拥有25个遗产地稳居全球首位,巴西遗产地数量增至2个,墨西哥达到3个,西班牙则为6个。

联合国粮农组织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及环境办公室主任卡维·扎赫迪指出:“目前,气候变异和极端气候频发,生物多样性锐减,农业发展与农民生计面临的挑战与困难日益严峻。新入选的遗产地,无疑为全世界在逆势中破局传递了希望与信心,而当地立足传统培育创新活力,让古老智慧与实践焕发当代生机,实现稳产保供,保障就业与民生,守护特色可持续农业景观。优秀农业文化遗产系统堪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典范,历经世代赓续传承,不断弘扬光大,为全人类应对未来不确定性注入了强劲确定性。”

从南宋传承800年的中国德清珍珠复合养殖系统

中国德清珍珠复合养殖系统。联合国粮农组织供图

中国德清淡水珍珠复合养殖系统在浙江德清县,是以鱼、蚌之间基于自然的互利共生原理为基础,以发源于本地的附壳珍珠养殖技术为核心,逐渐演化并形成的涵盖蚌、鱼、浮游动物、底栖动物和水生植物等丰富水生生物资源的复合养殖系统。

在德清县,这一养殖系统已经延续了800年,自南宋时代开始,至今传承不绝。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系统科学咨询小组评价该系统称,该系统以珍珠蚌技术为核心,同时生产珍珠、水稻、丝绸等产品。这一循环共生的养殖系统集生物多样性保护、粮食安全保障和文化遗产传承于一身,为全球可持续农业、生态平衡和农村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贝类凭借自身独特的过滤功能,能够显著改善水体环境,使氨、亚硝酸盐、总氮含量分别降低40%、54%、38%,化学需氧量减少30%,实现水产养殖与生态系统恢复并重并举。当地依托该系统,发展“种养一体”、珍珠加工、生态旅游和体验式教育等多元化产业,为超过2.2万名居民提供稳定生计来源。

记者了解到,过去,珍珠多用于佩戴或观赏,近年来,德清推进“珍珠+”全产业链融合发展,如今,珍珠产业已拓展至美容、保健、文旅等领域,逐步构建起“产学研游”一体化格局。目前,德清珍珠深加工年产值超70亿元,占全国总量约十分之一。

制茶技术入选世界非遗的中国福建福鼎白茶文化系统

中国福建福鼎白茶文化系统。联合国粮农组织供图

中国福建福鼎白茶文化系统位于福建福鼎市,福建省福鼎市素有“中国白茶之乡”的美誉。福鼎白茶制作工序经采摘、萎凋、干燥等,不炒不揉。传统的日晒白茶经过日晒自然萎凋,炭火低温慢焙使茶叶内含物发生活跃变化,茶本身的芳香物质得以挥发,从而形成白茶较佳的色、香、味。在今天,福鼎白茶已是当地的支柱产业。

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系统科学咨询小组评价该系统称,历经数百年的白茶种植融合了生态智慧和匠心工艺,该系统以“绿雪芽”母株和自然萎凋工艺为核心,实现茶园与森林和农作物的有机共生,既保护了生物多样性,也支撑了农村生计。其深厚的文化根基、民间礼仪和风俗传统体现了人、茶和土地之间的深切连接。

福鼎白茶是我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白茶制作技艺也是国家级非遗。2022年11月29日,“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成功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技艺、福鼎白茶制作技艺、坦洋工夫茶制作技艺等福建特色制茶技艺位列其中。

在福鼎市,白茶的生产凝聚着传统农耕中人类生产和自然和谐共处的智慧。科学咨询小组表示,该系统不仅保存着18个茶树品种,还包括除茶叶外的120多个其他农业物种,包括41种蔬菜、14种水果、11个家畜品种、31个淡水物种和32种食用菌类,为构建生态与粮食体系韧性作出了积极贡献。

被誉为“世界第一古梨园”中国甘肃皋兰什川古梨园系统

中国甘肃皋兰什川古梨园系统。联合国粮农组织供图

在黄河之滨的甘肃皋兰市什川镇,现存拥有600年历史的农林兼作系统,当地人将种植梨树称为种“高田”。

在这片“高田”中,种植着百年以上的古梨树九千多株,面积超过1万亩,是目前世界上现存连片面积最大、树龄最古老、保存最完整的人工梨园。2013年,什川古梨园正式录入吉尼斯世界纪录大全,2013年,被列入“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被誉为“世界第一古梨园”。

黄河谷地独特的气候与河谷冲积平原,孕育了梨园文化,园内古梨树形态各异,历经数百年风雨,仍枝繁叶茂、硕果累累,展现出惊人的生命力。据考证,这里的梨树种植可追溯至明代,至今仍保存着上千株古梨树,平均树龄280年,其中树龄最长的已逾400年。

什川古梨园不仅是农业生产的载体,更承载着黄河流域农耕文明的活态记忆。其传统的梨树栽培技艺、独特的生态系统及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文化理念,具有极高的历史、科学与文化价值。

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系统科学咨询小组评价称,该系统融合果树栽培、种植业和养殖业于一体,保存有软儿梨和冬果梨等古老品种,年产超过200万公斤。除鲜果外,还加工制成梨干及其他特产。古梨园系统地处干旱的黄土高原,兼具抗旱和防涝能力,能够维持农业生物多样性、保障粮食安全、改善农村生计,堪称旱地农业高效适应缺水与易侵蚀土壤的典范。该系统坚持传统多元种植模式,有效减少对化学投入品依赖程度,为本地植物和昆虫物种撑起了一把“保护伞”。

  • 知道多一点

新增的三处国外农遗什么样?

此次新增的农业遗产中,除位于中国的三处之外,还包括巴西巴拉那州马黛茶、墨西哥特拉斯卡拉梅塔潘特尔祖传农业体系、西班牙兰萨罗特岛海沙和火山沙农业体系。

记者从联合国粮农组织获悉,巴西巴拉那州马黛茶,是巴西南部的土著人民和传统社区的人们在过去数百年间,树荫遮蔽的环境中创造的种植模式。这一农林兼作体系植根于祖传农业生态实践,整合粮食作物、本地水果和森林产品。该体系不仅增强了生物多样性、粮食主权和文化认同,还有助于保护南洋杉森林,这一地球上最濒危的生物多样性热点之一,挽救珍贵的生命资源库。但由于曾经的大肆砍伐,目前原始森林面积仅剩1%。

墨西哥特拉斯卡拉梅塔潘特尔祖传农业体系,是一种由玉米、龙舌兰、豆类、南瓜及野生植物构成的梯田式农业体系。该体系有三千多年历史,根植于纳瓦族土著人民的传统知识,不仅能保存种子资源,维护旱地生物多样性,还能支撑当地粮食体系和家庭生计。如今,那里保存着140多个本地物种,包括40个玉米地方品种和30种食用绿叶菜。

西班牙兰萨罗特岛海沙和火山沙农业体系,位于加那利群岛中的兰萨罗特岛上,那里海风常年不止,农民因地制宜,创新挖掘当地土壤潜力,创造出独特而壮观的农业体系。在18世纪,岛上多个火山口持续喷发达6年之久。此后农民就地取材,开始巧妙利用火山砾或熔岩碎片和海沙吸收水分、调节土壤温度、保护作物,在超过1.2万公顷的土地上,他们运用这种方法,在基本没有灌溉的条件下种植葡萄、红薯和豆类作物,不仅维持了生物多样性、当地生计和文化遗产,也让这片欧洲最干旱的土地焕发出生机。

新京报记者 周怀宗

编辑 张树婧 校对 杨利

顶 ↑ 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