梧桐文章网 手机版

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低空经济何以重塑城市发展图景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5-19 10:08:00    

蒋从斌

蒋从斌

●低空经济的产业链延伸以eVTOL(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制造为核心,向上游拓展至碳纤维复合材料、高能量密度电池等基础材料领域;中游催生低空通信导航、空域管理系统等数字基础设施;下游衍生出飞行培训、保险精算等生产性服务业

●通过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赋能治理体系,低空经济在交通组织、应急响应、空间规划与基层治理四大领域逐渐积累变革力量

近年来,以低空飞行活动为核心,以高产值、新技术、多模态为主要特征的“低空经济”成为很多城市发展的重点产业。北京、上海、深圳、广州、成都、长沙、东莞等城市纷纷提出要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低空之城”,掀起了竞相发展的低空浪潮。作为新质生产力的典型代表,低空经济正以技术革命性突破与产业深度转型的融合之势,持续重塑现代城市发展图景,成为推动城市产业升级的蓬勃动能,引发城市治理变革的崭新增量,促进城市文化发展的有力支撑。

推动城市产业升级的蓬勃动能

低空经济的发展通过技术革命重构城市产业分工体系,在存量优化与增量创造中培育城市经济发展新动能。2024年我国低空经济规模达6702.5亿元,较2023年增长32.5%。据中国民航局2025年1月预测,中国低空经济的市场规模预计在2025年达到1.5万亿元,到2035年有望达到3.5万亿元。哪些城市能够抓住低空经济的风口,哪些城市就能实现城市产业经济的跨越式发展。低空经济拓展新兴产业、融合传统产业、带动相关产业发展,通过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的深度融合,正在重构城市经济地理格局。

拓展新兴产业。低空经济以空天技术、人工智能、新能源等前沿领域为支撑,催生出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这些新兴产业正在日益成为新时代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低空经济对新兴产业的孵化能力,源于其对空域资源开发范式的根本性变革。传统航空业受制于高空管制与高成本壁垒,而5G通信、轻量化材料、分布式能源等技术突破,使300米以下城市低空成为可利用、可共享的新型生产要素,要素禀赋的结构性变化催生出多样化的产业拓展路径。在空间资源化方面,低空空域从物理空间转化为可计算、可交易的生产资料,空域数字化管理、动态定价等新兴服务业态有望崛起。在工具智能化方面,无人机从单一飞行平台升级为融感知、决策、执行一体化的智能终端,牵引出飞控系统研发、边缘计算设备制造等硬科技产业链。在服务场景化方面,城市空中交通等新场景也催生与之相适应的新产业。

融合传统产业。低空经济不仅为城市发展带来新兴产业,也日益与餐饮、物流、能源、机器、文旅等城市传统产业深度融合,为传统产业赋能,促进城市传统产业新发展。如在餐饮行业,深圳美团无人机已构建覆盖12个城区的配送网络,在龙华北站中心公园等区域实现“15分钟送达”,无人机配送效率较传统模式得到极大提升。在物流行业,顺丰开通“深圳-中山”等跨城无人机航线,通过“即时响应+无人机运输”实现4小时跨海达,极大程度降低生鲜产品运输损耗率。低空技术对传统产业的改造,印证了“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的赋能作用,推动城市传统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

带动相关产业。低空经济不仅日渐拓展着新兴产业、融合改造着传统产业,还能带动与之紧密联系的制造、服务、基建等相关产业创新发展。低空经济的产业链延伸以eVTOL(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制造为核心,向上游拓展至碳纤维复合材料、高能量密度电池等基础材料领域;中游催生低空通信导航、空域管理系统等数字基础设施;下游衍生出飞行培训、保险精算等生产性服务业。硬科技突破带动软环境构建、老问题凸显促进新业态涌现的协同发展模式,使低空经济具备较高的产业带动系数,成为城市经济系统迭代的重要触媒。

引发城市治理变革的崭新增量

低空经济的发展可以通过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赋能治理体系,在交通组织、应急响应、空间规划与基层治理四大领域逐渐积累变革力量,为城市治理现代化提供新范式。

构建城市立体交通体系。道路是城市的血管,道路拥堵一向是工业时代以来现代城市病的重要症结。无人机上路执法跨越了道路地理条件和意外紧急状态的限制,极大地提高了道路交通执法效率。无人机配送与空中交通的兴起使城市低空通道得到有效利用,不仅缓解了道路交通压力,还推动了城市交通的效率革命。在低空经济发展的推动下,城市空域、道路、地下将能够实现联动的动态网格化分区管理,城市交通逐渐形成“低空—地面—地下”协同的立体化治理体系,三维交通管理体系的构建成为将由理想变为现实。如深圳市已经建立的“低空智能融合系统”打造低空交通的智能大脑,能够实现市域级低空空域安全高效的管理和服务,有望成为新的城市交通智慧大脑。

提升城市应急管理能力。低空装备重塑应急管理的时空效能,构建全天候、全地形、全要素救援体系。在时间维度,无人机可突破昼夜、天气限制,实现灾情“第一现场”实时回传。在空间维度,多旋翼飞行器等装备组合,可以突破地理限制,形成空中侦察、物资投送、通信中继、临时照明的立体救援链。低空经济的发展正在推动城市应急管理从“被动救灾”向“主动防御”转型。

创新城市空间规划理念。低空经济推动城市规划从二维平面向三维立体跃升。低空经济的发展促使城市规划加强配套、不断向天空延展。“向天空要空间”很早就成为城市规划的重要方面,低空经济的发展进一步深化了这种规划思路。对低空轨道的有效对接、与低空飞行的深度融合将进入城市规划的重要议程。如自然资源部《国土空间规划城市设计指南》明确要求将起降场、通信基站等低空设施纳入空间规划体系,广州空港委提出统筹推进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器起降中转、货物装卸、乘客候乘、航空器存放、能源补充、维修保养、飞行测试等地面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杭州市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2024—2027)》明确规划公共无人机起降场,等等。新的规划思路不仅提升了土地集约利用水平,更通过立体功能混合布局,推动产城融合走向纵深。

赋能城市基层治理创新。无人机技术推动基层治理向立体化、精准化升级。广东佛山南海通过部署36台无人机基站构建低空遥感网,实现交通违法、环境污染、河道非法捕捞等场景的7×24小时自动巡查,系统搭载自主研发的“算法仓库”,可对采集数据进行智能识别,作业效率比人工提升18倍。上海浦东张江镇运用无人机航拍技术突破公寓天井、城中村等盲区巡查,通过视频直播回传功能,实现执法证据链的即时固定。成都市运用“无人机”建立低空智慧政务集成系统,通过无人机传递社保文件。这些创新实践构建起“天—地”协同的网格化治理新格局。

促进城市文化发展的有力支撑

推动城市文化创新。近年来,无人机已经成为大型城市文化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无人机灯光秀、空中全息投影等技术,将地方文化符号转化为可编程的视觉语言,给人们带来强烈的艺术震撼。这种创新还不是简单的内容数字化,而是通过技术中介重构文化意义。例如,三星堆遗址的“青铜面具”图案经无人机编队演绎,既保留图腾崇拜的原始意象,又赋予其现代审美。传统元素的当代叙事、技术语法对传统文化的再创造,正是文化创新走出博物馆、融入城市日常的关键路径。

促进城市文化传承。低空技术通过空间数据采集、数字孪生构建、沉浸式交互体验的环环相扣的技术路径,还在重塑城市文化空间传承范式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人们通过航拍无人机感受城市文脉景观,在无声无息中传承城市文化精神。如武汉城市宣传片中反复出现的航拍黄鹤楼、长江等景观不断地深化人们“大江大湖大武汉”的城市印象。此外,低空技术应用还推动城市传统文化从“抢救性保护”向“预防性保护”升级。如苏州市通过无人机倾斜摄影技术,对古典园林进行数字化建模,实现“一园一档”动态监测,有效形成了文化遗产保护的中国方案。

加强城市文化交流。低空物流网络有助于打破文化传播的地理限制。同时,无人机灯光秀等文化活动则日益树立新的城市文化地标,低空观光旅游、低空飞行体验、低空摄影等全方位的低空旅游产业体系,吸引全球游客从空中领略人文与科技辉映之美,为文化传播搭建了桥梁,促进不同城市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作者单位: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马克思主义学院

顶 ↑ 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