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网讯(记者 李熙临)5月23日,由中华书局与昆明学院联合主办的《秦汉简牍系列字形谱》新书发布会暨专家座谈研讨会在云南省图书馆隆重举行。来自全国考古文博机构、高校的20余位专家学者齐聚春城,共同见证这部历时二十年编纂的学术巨著问世。
作为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和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成果,《秦汉简牍系列字形谱》是由中国简帛研究著名学者张显成教授领衔主编的十册精装本字形谱。该书首次对2016年前刊布的15批大宗简牍进行整理,系统呈现了秦汉简牍文字形体的千年密码,为汉字字形谱系研究树立创新标杆。全书采用字频统计和字形谱系呈现汉字流变,不仅标注每个字在简牍中的出现频率,更通过字形排列揭示书写规律。
主编张显成教授在主题演讲中动情回顾在40年治学历程中对简帛研究的体会。“秦汉简帛的问世,为我们清晰地展现出了这段时期汉字形体演变的历史画卷。但是,这一时期汉字诸体是怎样一步步演变的,其总体面貌如何等问题,均须专家学者充分利用这批珍贵材料努力加以解决,而对秦汉简帛字形做出全面系统的清理,又是解决这些问题的重要前提和基础。《秦汉简牍系列字形谱》的出版,恰好弥补了这一缺憾,为我们完美地展现了秦汉文字形体面貌。”
“这部书是冷门绝学研究的里程碑!”昆明市社科联主席张先宝在致辞中指出,简帛文献作为中华文明“地下图书馆”,承载着未被篡改的历史记忆。据《秦汉简牍系列字形谱》统计,我国已出土简帛总量达30万枚/件,总字数近千万,几乎与传世典籍体量相当,其中每一片简牍都是解码中国古代社会生活的一把密钥。
中华书局哲学编辑室主任朱立峰副编审在致辞中表示,此次《秦汉简牍系列字形谱》的出版,意义在于深入挖掘秦汉简牍文字价值,展现汉字形体演变,为学界提供权威工具,连通古今文化,让简牍墨迹重述文明故事。
昆明学院校长丁文丽表示,作为昆明学院中国语言文学学科建设的重要成果,《秦汉简牍系列字形谱》的出版标志着学校在出土文献研究领域取得的重要突破,对推动学校中国语言文学学科建设和博士点培育、提升学校学术影响力具有重要意义。
在专家座谈研讨会环节,中华书局哲学编辑室编辑徐真真副编审、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张俊民研究员、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蒋志龙研究员、昆明学院党委副书记王文成研究员与张显成教授针对“秦汉简牍文字整理方法”“秦汉简牍中的趣字:俗写字”等三个主题进行研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