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2025年是浦发银行南京分行成立30周年。30年弹指一挥间,南京分行在贯彻落实总行党委和江苏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深度融入地方经济建设中实现了成长壮大,规模效益实现飞跃,更在践行国有金融企业社会责任中彰显了“浦发温度”。
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江苏首创帮促工作“五方挂钩”机制伊始,南京分行就积极响应、身体力行。特别是2016年以来,着力加大了工作力度,连续5届、共派驻第一书记4人次,全力协调浦发银行总行拨付帮扶资金,探索形成“浦发帮扶+”机制,为江苏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推进乡村振兴做出了贡献。
在南京分行30周年行庆即将到来之际,请随我们来到位于江苏宿迁泗洪县的许台村,共同感受我行驻村第一书记程华贯彻“浦发帮扶+”机制过程中“强基”足迹。
2025年4月25日,泗洪县许台村老村小门前修复一新的“浦发银行连心桥”正式通车。一座农桥的变迁,折射出南京分行投身帮促工作的实效与温度。从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从资金筹措到群众动员,南京浦发人用“铁脚板”踩实了为民服务的“最后一米”。
“旧农桥”里沉重的民生“欠账”
基础设施的短板,成为束缚许台村发展的“硬约束”,特别是一座承担着当地村民生产生活交通要道重任的农桥已满目疮痍,桥面裂缝横生,护栏锈蚀斑驳。正值秋收时节,收割机、运粮车却不敢过桥,村民们的农机只得轰鸣着多绕三四里地,费油又费时。村里娃娃们如果上学放学走这桥,能省半小时,现在却不得不绕远路到隔壁村的大路上去。
这座建于15年前的农桥,由于资金不足年久失修,再加上超载车辆违规碾压,桥体逐渐出现钢筋裸露、桥墩沉降等严重问题,被鉴定为危桥后限载使用。许台村是江苏省经济薄弱村,村集体年收入仅60余万元,无力承担维修费用。
浦发银行南京分行驻村第一书记算了一笔账:绕行导致孩子们上学每天多花将近1个小时;农忙时农机绕行增加运输成本约10%,而村里近年发展的稻麦规模化种植因运输不畅,收购价都要比邻村低。
“基础设施的短板不补上,乡村振兴的步子就迈不开。”他在帮促日记里写道。
“硬骨头”啃出的“加速度”
“要想富,先通桥”。解决农桥问题被浦发银行南京分行党委列为本届帮促工作的“头号工程”,并启动拨付专项帮扶资金。然而,考验才刚刚开始。
2025年初,在设计方案论证会上,泗洪县交通局的工程师提出“原址重建”的建议,但重建工期长,耽误春耕农忙。部分村民代表提议“简易加固”,但这样是“治标不治本”。面对分歧,驻村第一书记带着设计团队挨家挨户征求意见,最终敲定“加固桥墩基础、更换桥面结构”的折中优化方案。修复后的农桥承载能力从原来的5吨大幅提升至20吨,而施工工期则压缩至45天。
施工期间,驻村第一书记每天“钉”在工地上。担心雨季影响进度,浦发银行南京分行党委立即成立党员突击队,戴着眼镜的银行“白领”成了地道的“泥腿子”,加班加点清理排水沟……4月25日,当第一辆载满农作物的拖拉机平稳驶过新桥时,围观村民的掌声久久不息。
“连心桥”上的“悦耳之声”
许台村老村的小门前,三年级小学生小林攥着红领巾,三步并作两步跑过崭新的水泥桥面。“以前上学绕路要多走2公里,现在嗖地一下就到了!”他笑嘻嘻地说,额头上还沾着兴奋的汗珠。“连心桥”焕新而起,孩子们的上学路更近了,也更安全了。各式农用机械络绎不绝,成为乡村振兴路上最温暖的民生注脚。
种植大户王大爷算了一笔账:去年秋收,他家30亩水稻因绕行多花运费近500元,今年这笔钱省下了。更让他高兴的是,今年因为农作物运输便利,收购价格将有每市斤0.2元的上浮。
夕阳下,“浦发银行连心桥”几个字与桥下潺潺的流水交相辉映,恰似乡村振兴路上万千奋斗者的忙碌的身影。据悉,浦发银行南京分行计划年内启动维修生产沟渠项目,推动村内3.5公里生产路面硬化,并探索依托浦发银行信贷支持,发展稻虾共作项目。
“人勤春来早,奋斗正当时”。正是众多像南京分行这样勇担责任的企事业单位和无数扎根基层的共产党员,汇聚成了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磅礴力量,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壮丽征程上,用智慧与汗水交出了一份担当实干的答卷。
注:五方挂钩,指江苏省级机关、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大型国有企业、苏南经济相对发达的县(市、区)与苏北经济相对薄弱的县(区)挂钩帮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