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济南7月10日电 记者手记:从“花钱治病”到“主动防病”
新华社记者李恒
“肿瘤患者术后营养怎么补充?”“防癌体检需重点关注哪些项目?”……
7月的济南,骄阳似火,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内,介入科、消化内科、少见肿瘤科等科室的专家咨询台依次排开,市民围拢在旁、争先提问。
这是记者在2025年度“健康传中国 医者在行动”主题活动(山东站)科普专项行动看到的一幕。
“您平时乳房自检时是否有触痛或形态变化?直系亲属中有乳腺癌病史吗?”乳腺外三病区副主任医师王蕾蕾一番问诊,让68岁的陈女士打消了疑虑,明确了下一步的诊疗方向。
有老人认真聆听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防治要点;有癌症康复者详细咨询术后营养调理和康复锻炼方法;还有社区居民积极参与心肺复苏术培训,学习急救技能操作……整整一上午,专家不厌其烦,市民兴致勃勃。一位大爷竖起大拇指:“一场及时雨!”
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护理管理部副主任王兴莉说,普及健康知识,养成健康生活方式,推动防治关口前移,让公众掌握更多健康技能,正是“实施健康优先发展战略”的应有之义。
自2024年活动开展以来,已走过10余个城市、覆盖超5万人次。
中国医院协会常务副会长毛群安说,提高公众健康素养,是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的重要内容。今后要激励广大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针对重点健康问题和各类重点人群特点,产出具有更高质量、更广传播度的健康科普内容。
国家卫生健康委开设“健康科普辟谣平台”;“健康素养66条”持续更新;“体重管理年”活动深入人心。近年来,健康科普日益蓬勃,越来越多的专家热情投身其中:国家健康科普专家库专家、北京小汤山医院有氧运动中心主任牛国卫示范“办公室微运动”,中国疾控中心慢病中心重点慢病防控实验室主任王宝华用数据解读“超重、肥胖、身体活动与癌症防控”……
最新数据显示,我国居民健康素养水平从2019年的19.17%提升至2024年的31.87%。这背后,是从“以治病为中心”到“以健康为中心”的探索。
全民健康,要在四方。当健康理念从“花钱治病”转向“主动防病”,健康中国便有了更坚实的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