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到饮食,除了“吃什么”,“怎么吃”也很重要。这篇文章,我们就一起来看看饮食和健康衰老之间的关系,并总结几个有益长寿的吃饭习惯。
受访专家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临床营养科主任医师 金晖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副教授 朱毅
健康老去,饮食是核心
美国哈佛大学研究团队在英国《自然·医学》杂志发表过一项覆盖十多万人、跨度30年的研究,揭示了长期坚持健康饮食模式与健康老龄化的深层联系。
研究中将“健康老龄化”定义为:在70岁(或75岁)时无重大慢性疾病(如癌症、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且认知功能、身体机能和心理健康状态良好。
研究显示,遵循健康饮食的老年人,实现健康老龄化的几率高45%~86%,尤其是女性。而且,在中年时养成健康饮食习惯,30年后健康老龄化的几率更高。
研究人员表示,高质量饮食可降低心血管病、糖尿病等疾病的患病风险,延缓认知衰退,改善心理健康,是促进健康老龄化的核心因素。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临床营养科主任医师金晖介绍,高质量饮食可提供充分、均衡且全面的必需营养,以满足人们维持身体机能的不同需求,从而实现系统性抗衰,提升生活质量。而且,健康饮食习惯应从小开始培养,未来才能有更好的“健康饮食依从性”。
吃饭有这5个特点的人更长寿
长寿的人在饮食习惯上有不少共性,通常有以下5个特点。
1 三餐定时
保持有节律的进食时间,有助于维持自身生物钟平稳,改善消化和代谢功能。长期不定时进餐,易导致胃肠功能紊乱、血糖波动等问题,增加胃肠疾病和代谢性疾病的风险。
2 细嚼慢咽
食物需要胃肠道的充分消化才能转化为可吸收的营养,进食速度过快不仅会给胃肠带来额外负担,很多食物也无法充分消化,易造成消化不良、胃胀气等。
普通人一口饭建议咀嚼20~30次左右,脾胃功能不好及老年人群,每口饭菜尽量咀嚼25次以上。
3 食物多样化
挑食会造成营养摄入不均衡,引发相关健康问题。比如,绿色蔬菜摄入不足会缺乏维生素和微量元素,引发免疫力下降、贫血、肌肉功能减弱等;钙摄入少易造成骨质疏松,增加骨折风险。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建议每天吃够12种食物,一周吃够25种,要做到有粗有细、有荤有素、避免单一。
4 爱吃清淡
高盐和高糖的摄入是导致高血压、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的主要原因。
保持饮食清淡,减少盐、糖的使用,尽量选择天然食材,避免过多的加工食品摄入,可有效降低多种疾病的发生率,帮助身体维持更好的健康状态。
5 心情平和
胃肠也是情绪器官,如果吃饭时带着情绪,胃肠蠕动会变慢,消化液分泌也会减少。
吃饭前不管遇到什么烦心事,建议尝试深呼吸,调整好心情再吃。
推荐3种饮食模式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副教授朱毅介绍,健康饮食模式有共通之处:
均以蔬果、全谷物等植物性食物为主;以优质脂肪、优质蛋白为辅,比如坚果、豆类、低脂乳制品、鱼禽肉;限制反式脂肪、钠、红肉/加工肉类、含糖饮料的摄入。
全能选手:替代健康饮食
这一饮食模式强调“营养密度优先”,营养均衡且多样,有助调节免疫力。
日常限制红肉/加工肉类、反式脂肪、含糖饮料和钠的摄入,且需满足每日摄入5种蔬菜(非土豆等淀粉类)、4种水果,每周至少吃2次深海鱼,每周红肉摄入量限制在500克以内。
防病高手:低胰岛素饮食
这种饮食与降低重大慢病风险的关联性最强,可将糖尿病风险降低55%。
以“低升糖”为主要原则,优选糙米、豆类等低升糖食物,补充牛油果等健康脂肪,以减少胰岛素波动。
遵循这种饮食需具备专业知识,推荐糖尿病、肥胖患者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改善认知:星球健康饮食
主要原则是“一半饮食是蔬果,一半以豆类、全谷物、坚果、植物油为主,限制肉类总摄入量”,优选当地应季食材,红肉每日不超过14克,以达到个人营养与地球资源的平衡。
这种饮食可使认知衰退风险降低63%,对70岁后保持思维敏捷的效果最佳,同时可大大降低碳足迹。
以下几种常见饮食模式也各有优缺点:
来源:生命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