梧桐文章网 手机版

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机器掌握知识≠智能,人类距离真正的通用AI还有很远|专访马毅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5-05 19:35:00    

马毅,香港大学计算与数据科学学院院长兼数据科学研究院院长,他也是电气与电子工程师协会、工业与应用数学学会以及美国计算机学会的会士、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电子工程与计算机科学系教授。


他说:当前的大模型只是“表面功夫”,离真正的通用人工智能还有很远;“AI威胁论”背后更暗藏资本博弈……他预言:5-10年内或诞生“动物级”自主智能,但人类距离真正的通用人工智能仍很远。

吴小莉专访马毅,凤凰卫视中文台5月5日晚20:30播出。


1

马毅:现在人工智能试错成本太高,

变成少数人的游戏

机器学习人手操作

马毅:我们要让机器模仿人的动作,首先要让人先教它,记录下来,这样多次演示之后,机器就可以通过它的大脑记住了,以后就能完成类似的任务。


吴小莉:其实所有的实验室可能都在做类似的一些事情,我们的实验室想要达到的目标不只是重复、不只是模拟,对吗?


马毅:对,当然不是。这问题问得非常好!以前大家有一种误解,好像我们就收集大量的数据、大量的关于人是怎么做的知识,让机器记住就好了,但真正的通用不是这个意思,真正的通用是指:只有“学习”这个能力是通用的,而不是我“具有多少知识”这个机制是通用的。我即使不会,但我看一遍,我是具有人的模仿能力。


吴小莉:为什么现在所有的模型,还没有办法达到“我有模仿人模仿的能力”?


马毅:所以这是方法的问题。



吴小莉:您一直提到:现在的大模型是在试错,没有一些新的原理和突破。您觉得今年年初DeepSeek出来之后,它和已有的大模型有什么本质上的区别?


马毅:实际上DeepSeek也还是顺着已有的大模型构架,但是它在同样构架的优化、实现上面做了很好的工程化,这使得它效率大大提高,所以这也是非常了不起的,但本质上它做的是同样的一件事情。比如说大家都还是在造车,只是它的成本或者材料可能更好一些,所以最终的成本也会好一些,效益也提高了。但是类似的这种工程化的东西也很容易被别人实现,甚至被超越,所以这是一个相互竞争的过程,也是一个适者生存的过程。


但为什么最近的改进越来越少了?因为现在试错成本很大。即使你有很好的想法,你想改,但要在那个规模上改进、验证很难,试错成本太大,一般的公司很难支撑。像埃隆·马斯克有一个10万张卡的集群,所以他可以很快地立项,实现立项工程,也可以在这个基础上再进行迭代、试错和修改。所以变成了少数人的游戏,资源集中、资源丰富的团队可以去做这样的事情。实际在一定程度上,也是这种方法论,会阻碍人工智能进一步发展。



2

马毅:机器真正具有智能

是学习知识的能力,而不是掌握知识


吴小莉:现在看起来大家都觉得信心满满,各种AI的应用都在实现。


马毅:是的。两件事情要分开,一个是现有的智能技术、计算平台,尤其对数据的处理,数据里所包含的知识提取能力是非常有用的,远远超过人的能力。这种能力本身对科学、尤其在某些领域的科学,可以大大地加速进行辅助,包括今年的诺贝尔化学奖,在蛋白质结构这样的问题上就取得非常大的进步。但并不意味着这就是智能本身!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包括我们看到的动物也好、人也好,我们的生存能力、适应能力,并不是为了去解决科学问题,甚至不是为了去解决非常复杂的问题,往往是在这种日常的、非常常规的、丰富多彩的任务中,有非常健全的学习和适应能力,这是现在的人工智能技术所达不到的,至少本质上很难达到。


比如,很简单的一个任务:一个机器人在家里能不能帮助一个老人吃药。老人中午、晚上要吃药,得找到他要吃的药瓶,读懂上面的说明,知道他吃几颗药,把瓶盖打开拿出这个药,看似是我们人类非常日常的任务,实际上它已经要求我们对环境的感知、认知、语言理解能力、规划能力、执行能力,都要达到一定水准才能完成这项任务。


吴小莉:所以您也常常说到,人不要只看到现在人工智能发展的积极一面,也要看到它的局限性。如果我们不看清楚它的局限性,或者是不去注意的话,会产生什么结果?


马毅:第一,有时候会过度相信现有的技术,甚至是过度地投入。至少在一年前人都相信,通过现在的大模型规模化上去,就能实现通用智能,但现在相信这一点的人,我想少了不少。


吴小莉:原因是?


马毅:即使更大的投入,它的回报已经很小了,专业名词是“收益递减”,埃隆·马斯克集群10万张卡实际上也就提高了大概1%的性能,同时它们的功能现在变得比较单一。


吴小莉:所以您说的局限其实是说路径单一的局限。一般的人工智能要完成人普遍能做的事情,其实大家都还在努力中,如果用同一个路径是很有局限性的。


马毅:对。实际上我们在好几年前就已经在倡导,包括我们的主力研究也是沿着怎么去让机器真正具有智能。智能是学习知识的能力,而不是掌握知识。人所发现的知识跟人具有发现知识的能力,这完全是两回事情。当这件事情清楚之后,可能对人工智能以及智能本身的理解,会少很多的误解。



3

马毅:历史上我们对AI

有过大的期望……

吴小莉:“多模态AI”是什么?您心目中理想的“多模态AI”的发展未来是什么?


马毅:实际上我们人就是多模态。我们的五官,我们的视觉、嗅觉、听觉、触觉,是我们的大脑在处理这样的模态信息。大家现在经常会有误解,认为语言是一个模态,语言不是模态,语言是我们从多模态的外部物理信号里面体验、学到的最终的知识,以语言的形式所凝练。所以我们希望人工智能终极的状态应该非常接近人类的大脑,通过外部的感知学到外部世界的核心知识,把它高度凝练、高度抽象,然后甚至能跟人交流,要达到这样的水平。


历史上我们对AI有着过于大的期望,往往只有撞到南墙之后,才想到是不是关于自然界还有我们不了解的东西。所以我相信在实现下一代真正智能系统前,还有至少两件很重要的事情需要向我们的大脑、向自然界的智能学习。一是全新的一些体系结构,而不是现在的这种体系结构;第二就是优化机制。大家都知道现在训练大模型都是全局进行优化,几十亿个、几百亿个参数统一进行优化,但这是一种简单粗暴的方法,几十亿的参数就要用几百个兆瓦时,自然界是不做这个事情的。我们人在学习过程中,大脑优化改变的神经元是非常稀疏、非常局部化的,它不是所有的神经元同时迭代,同时优化,脑袋早就爆了。


所以我们至少还有好几件事情要向我们的大脑学习。一个是本身的体系结构,我们人类大脑皮层的结构跟现在的大模型是完全不一样的
。有时候很多人说我不相信规模化法则,实际上这是一个误解,我只是在质疑该规模化什么,我不认为规模化现在的这些模型,就能实现通用人工智能。你看自然界,人脑的结构和老鼠的结构物理形态很像,包括大脑的皮层很像,但是自然界知道去规模化这件事情。


吴小莉:这也仍然是您现在正在寻找的。


马毅:对。不是我们不相信规模化法则,而是我们要找到正确的、该去规模化的东西。



4

马毅:目前的AI技术没有风险

离真正的人工智能还有很远


吴小莉:人工智能尤其是ChatGPT出来以后,大家突然觉得未来已经到眼前了,也有一些人提到说:是不是大家缓缓?人工智能可能会出现一些问题,甚至像原子弹一样。您那时候在社交平台也说,宣传“人工智能威胁论”的人,要不是无知、要不就是有目的,那您现在看起来大多是无知还是有目的?


马毅:当然我也不是唯一有这样观点的人,实际上包括像杨立昆,我们的观点也很像。一方面我认为再伟大的人也有自己不知道的东西;另外还有人抱着不可告人的目的,你看看现在说 “AI威胁论”的,说它是原子弹、病毒,是会毁灭人类的,绝大部分是在AI上投入最多的人。


吴小莉:他希望放缓别人?


马毅:他的目的到底是什么,大家可以去猜测。他说这东西危险,很希望政府来介入、来监管,实际上某种意义是说让小公司没有机会,让竞争对手没有机会。


吴小莉:霍金是不是确实也警告过人类 AI的危险?


马毅:智能最终实现之后,对人会不会形成竞争和威胁,这个有待考察。目前已经实现的技术,在目前AI这个名字下实现的技术,它本身有没有危险?我的结论是:绝对没有。但真正实现了一个完整的智能系统,类似于动物、类似于人类这样具有自己学习的系统之后,我们可以再去判断,那是件完全不同的事情,但我个人认为我们还远远没有到那一层。


吴小莉:真正的人工智能应该是什么模样?您所谓的“很远”,您觉得还有多远?


马毅:比如说一个有自主学习能力的智能,实际上在动物层面,像猫狗这样的,这是第一层次,我们现在的系统还没有达到猫和狗这一层;当我们达到这一层,接下来就是到人,人所特有的智能,实际上是我们人的抽象、数学、逻辑和产生假说去验证的能力,是现代科学的这一层的智能,如果实现了这一层,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工智能,这是我个人的判断。


我认为在今后5~10年可以实现的是一种自主智能。那时候,我们能看到像类似于动物一样的、在一个开放的物理世界、自己形成自己的感知、形成自己的视觉记忆,然后提升自己的决策和执行能力。我相信这些在今后5~10年会逐渐看到。真正的人工智能何时能实现?我不知道,我希望在我的有生之年去实现这一层。



5

要成为人工智能顶尖人才

需要什么样的特质?

吴小莉:我们知道像著名的李飞飞和何恺明这些学者,您都是他们的伯乐。


马毅:我都跟他们的第一份工作有关。


吴小莉:那在您看来,要在人工智能方面成为一个顶尖的人才,需要什么样的特质?


马毅:我举个例子,原来我们在微软招学生时,叫“三好”学生——数学好、编程好、态度好。我着重讲一下“态度好”,我的理解“态度好”至少包含两个两层意思:一是心理素质要强大,要能够屡败屡战,坚持正确的方向、正确的能力;二是积极态度,要不断学习。我们对人工智能的理解,还在很初期、刚刚入门的阶段,很多人初窥门径,还有很深入的科学问题、数学问题、计算问题,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在这个过程中,更要保持不断学习新知识、快速接触新知识的心态。


今后的10年、20年、30年,人工智能很可能是一个快速进展的时期,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所以我们希望我们的学生要做好这样的心理准备。我对智能的定义是能够不断学习新的知识、改进旧知识,这才是智能的特点,不是你掌握了多少知识,所以这可能对学生也有一些启发。


在大学和工业界不一样,工业界为什么希望把事情做得更好,但它不一定关心这件事情本质上是不是正确的,它的目的是要把最终的产品做出来,做得比竞争对手更好。


而实际上学校的价值在于做前瞻性的、突破性的东西,即使它肯定有风险、也有一定的不确定性。我们带学生有一点是确定的,就是我们在大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哪怕他做的这个事情最终是有风险、有挑战,但是通过这个过程他得到了正确的科学训练。我们希望他在毕业以后,30年、40年以后,带着正确的科学知识基础、正确的科学方法去做出真正“0到1”的突破!




制作人:韩烟

编导:梅苑

编辑:金芃

顶 ↑ 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