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赛罕区广袤的土地上,一粒种子的旅程,正在勾勒出学前教育的新图景。当嫩芽冲破土壤,当汗珠滴入田间,六犋牛农耕文化教育实践基地正以“农耕+育人”的创新模式,让孩子们在泥土芬芳中读懂生命的脉络,在劳作体验中传承千年农耕文明。
种子破土:在希望的田野上播撒教育初心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在六犋牛教育实践基地的“开心农场”,15亩农田在2025年夏天迎来第一批小主人。赛罕区第三幼儿园的孩子们在老师带领下,将土豆、玉米、黄瓜等30余种种子埋进土壤。这些带着泥土气息的“教具”,成为连接课堂与自然的桥梁。
“我们让孩子从认识种子开始,观察它如何吸水、发芽、长叶,就像看着自己慢慢长大。”本次实践教育活动发起人、赛罕区第三幼儿园张老师介绍。
幼苗抽枝:在田间地头构建成长课堂
当种子长出第一片真叶,孩子们的“成长课堂”正式开课。每逢农耕时节,孩子们都会戴着草帽、挎着竹篮,走进“牛犇犇农场”。在农业专家指导下,他们学习分辨杂草与菜苗,用小水壶为幼苗浇水,蹲在田埂边记录植物生长日记。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以前只是背诗,现在才知道农民伯伯有多辛苦。”中班小朋友福麟儿在播种土豆时,发现土壤里蜷缩着几条浅褐色的小蚯蚓,正随着翻土的动作灵活蠕动。他蹲下身,手指轻轻戳了戳湿润的泥土,惊讶地喊道:“老师,土豆种子的‘小帮手’在这里!”。这种沉浸式体验,让《悯农》不再是书本上的文字,而是掌心的温度与额头的汗珠。
基地还设计“一米菜园”项目,每个孩子负责一平方米菜地,从翻土到收获全程参与,收获时孩子们将蔬菜称重、记账,在“牛犇犇农贸市场”模拟售卖,学会珍惜粮食的同时,也种下经济学启蒙的种子。
枝干拔节:在农耕文化中培育劳动精神
穿过瓜果长廊,石磨与碾盘组成的传统农具体验区传来阵阵笑声。孩子们握着木柄推动石磨,金黄的玉米粒在磨盘间沙沙作响,渐渐变成细碎的玉米碴。这种从“田间到餐桌”的完整链条,让劳动教育具象化。
在“耘慧园”大棚,孩子们在食物加工区用石臼捣制蒜泥,在拓印区用植物茎叶创作自然画。这些活动不仅锻炼手眼协调能力,更将环保理念深植心中。
如今的六犋牛基地,已从最初的村办小学旧址,蜕变为辐射全市的学前教育实践高地。家长们放下手机,和孩子一起在玉米地捉虫,在果园采摘苹果,在劳动中重构亲子关系。
“农耕文化是活的教材,它教会孩子敬畏自然、尊重劳动、懂得感恩。”从一粒种子到一棵幼苗,从一畦菜地到一座乐园,赛罕区的教育实践正在打破围墙,让成长回归自然的底色。当城市的孩子真正触摸到泥土的湿度,闻到麦穗的清香,那些在农耕中学会的坚韧与谦卑,终将成为他们生命中最肥沃的土壤。
赛罕融媒/张帅 陈铎